1977年开始,ISO(国际标准化组织)与CCITT(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,现在的ITU-T0)逐步展开了制定异种网络系统结构标准的工作,当时完成的标准化的协议簇称为OSI(OpenSystems Interconnection,开放系统互联)。到了1983年,两大标准组织在该问题上达成一致,制定了称为OSI基本参考模型,准确地说,OSI参考模型是仅对应OSI协议簇的分层模型。OSI参考模型将通信中必要的功能分为了7层,每个分层都接收由它下一层所提供的特定服务,并且负责为自己的上一层提供特定的服务。上下层之间进行交互时所遵循的约定叫做“接口”。同一层之间的交互所遵循的约定叫做“协议”。 OSI参考模型:
层数 | | | | | | 与数据处理没有直接关系。该层定义了发起、维持和结束终端系统间物理连接的电气特性、机械特性、步骤、功能等规格。具体而言,该层定义电平大小、电平变化时机、物理数据传输速率、最长通信距离 、连接器的物理形状等内容。该层传输的数据为0或1,也称为比特序列(比特流) | EIA/TIA-232(RS-232C)、V.35、V.24、IEEE 802.3、FDDI、NRZ等 | | | 保障数据在通信介质(通信线缆等)上传输。通过使用物理层地址(如MAC地址)来确认数据会发送至何处。该层传输的数据称为帧 | IEEE 802.2、帧中继、ATM、PPP、HDLC等 | | | 定义两个终端系统之间(地理上距离很远,可能还有其间经过多个网络硬件的情况)的连接和传输路径的选择(路由) | | | | 隐藏通信实现的细节,向上层提供数据通信服务。为了实现高可靠性的通信,该层负责建立、维持、释放虚电路( Virtual Circuit),检测 并纠正通信故障,提供流量控制服务以防止通信对方数据溢出 | | | | 规定了通信开始与结束时发送数据的形式等内容。在该层内建立逻辑
上的通信链路。会话(Session)是指在两个通信系统之间进行逻辑通信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 | | | | | | | | 定义电子邮件SMTP、文件传输的FTP、使用Web浏览器浏览HTTP等用于特定目的的软件规格 | |
OSI参考模型与TCP/IP分层模型的对应
|